張大寧將珠寶設計帶入吉藝并結出碩果
在3月舉辦的第二屆TJDMA國際珠寶金工設計競賽中,來自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金屬工藝專業的大三學生,趙順安、李朋朋、劉長龍等8人分別摘得銀獎、廠商特別獎、佳作獎、入選獎等4個獎項,以集體面貌展示我省珠寶金工設計領域人才濟濟。
近日,記者來到吉藝設計學院金屬工藝專業教師、珠寶設計師張大寧所在的國際藝術交流工作站,采訪了這些獲獎學生的教師張大寧。
國際競逐
項鏈、戒指、吊墜……這些飾品一旦與珠寶設計搭邊,便產生了無窮的神秘感。在第二屆TJDMA國際珠寶金工設計競賽中,劉長龍憑一組以“水”為主題的設計拿到佳作獎。
之所以選擇臺灣珠寶金工創作協會主辦的這個賽事,張大寧看重的是賽事對金屬工藝延續與傳承的理念。“這個大賽為青年學子與珠寶業界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,鼓勵金工珠寶人才投入原創設計與手工制作。”
作為一場國際賽事,本次大賽共收到408件投稿。“吉林省這次真是‘組團’展實力呀!”張大寧自豪地說。
學業有成
張大寧自稱是“誤打誤撞”走上珠寶設計這條路的。2004年,張大寧畢業于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,因沒有音樂方面的留學名額,便選擇去南非開普敦轉攻珠寶設計專業,作品獲得國際獎項后,終于獲得業界認可。
2011年,張大寧回家鄉長春創辦大寧工作室,并獲得母校力邀。“學校想把國內稀缺的珠寶設計帶入課堂,我覺得可以一試,畢竟國內珠寶設計領域太需要人才了。”但是,珠寶設計比較冷門,學習耗材又昂貴,2015年第一屆只招收了15名學生,此番獲獎的劉長龍等,正是第一批等待檢驗教學成果的年輕人。
以賽代練
參賽獲獎,對于劉長龍等人來說并非首次。“我平時鼓勵他們以賽代練,這樣既可以展現才能,又能積累經驗,還能在參賽過程中理順構思、制圖、工藝等一系列設計流程。”張大寧說,自己不會框定學生們的設計方向,不過會盡可能地幫學生們控制成本,以最經濟的形式展示最強的視覺效果。
張大寧認為,隨著長春私人定制珠寶的不斷涌現,這門藝術正逐漸走近大眾。“在追求個性化的時代,原創作品往往能讓設計者和佩戴者之間產生關聯度,這種個性化的設計過程也會豐富設計者的生命體驗和設計半徑”。
- 上一篇:翡翠首飾與服飾的搭配技巧,可以起到錦上添花,畫龍點睛的效果 2018/3/13
- 下一篇:李宇春佩戴Gucci首飾新品現身戛納電影節開幕式紅毯 2017/5/21

